2006年3月13日 星期一

《網路與高虛擬化的社會》心得

「網路社會」課程作業-1
網路與高虛擬化的社會 by 孫治本

  虛擬的社會在科幻界並不是一個新觀念,自1950年代後期開始,就有科幻作家想像出虛擬化的世界風貌。在當時,連大型電腦主機都尚未普及。《異次元駭客 The 13th Floor》這部探討「我是否真實存在於世界,世界是否真實存在」的科幻電影(算是駭客任務世界觀的老祖宗),其原著甚至出版於1967年(imulacron-3)。由網路所構成的虛擬世界(Cyberspace),早已經在科幻界虛擬(藉由紙與筆與想像力)發展了五十年。有趣的是,這些科幻作品最常探討的問題,反而是最真實的存在問題。當世界開始高度虛擬化,人自身的存在與否成了最大的課題。虛擬的世界帶來的是存在的不確定性,類似的問題,早在十七世紀就已經被人們提出。迪卡兒所提出的魔鬼論證中提到,這個世界如果都只是一場夢,是魔鬼的騙局,那到底什麼是真實?迪卡兒說:「我思,故我在。」在高虛擬化的社會中,只有我的存在是唯一無庸置疑的。90年代日本科幻作品《攻殼機動隊》則對高度融合虛擬與現實的世界中,人的存在提出了另一種觀點。在攻殼機動隊的世界中,人可以隨意更換軀體,連上網路,甚至可以捨棄軀體活在虛擬世界中。如此,「人」的生命該由何者界定?《攻殼》作者士郎正宗告訴我們,「靈魂」大概就是確定生命存在的唯一指標了。

0 意見: